返回

清正史编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9章 州郡-巴州-建平郡·秭归(见解与大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巴州正式建置为州郡级行政区。南齐时期,巴州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重要的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巴州先后经历了多次建置和撤并的过程,但始终保持着重要的区域地位。

    3.3巴州在南齐时期的地位

    南齐时期,巴州成为南方六诸侯之一的巴国的发源地。巴国的建立者刘裕,就出身于巴州一带。在南齐政权建立初期,巴州凭借其重要的军事和地理优势,在朝廷决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南齐时期的巴州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成为了文化和经济的重镇。

    3.4巴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特色

    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巴州向来是农业发达的地区。自古以来,这里就有良好的农业基础,产出丰饶,是南齐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粮仓。与此同时,巴州还是手工业和商贸业的重要中心。当地的冶炼技术和丝绸织造工艺在当时就享有盛名。加之水运交通的便利,巴州成为南方商贸的重要枢纽。

    3.5巴州文化艺术的代表成就

    巴州不仅在经济上占据重要地位,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出色的成就。这里孕育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学者,如南齐时期的庾信、宗懔等,他们的作品在当时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同时,巴州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这里留存有众多珍贵的佛教造像和石刻,成为研究南方佛教艺术的重要源泉。

    3.6巴州在南齐政局中的作用

    作为南齐的重要支柱,巴州在南齐的政治格局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巴国势力在南齐前期一度极为强大,影响深远。巴州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基础为南齐王朝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同时,巴州政治实力的消长也直接关系到南齐王朝的兴衰。可以说,巴州在南齐政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发展历程也折射出南齐王朝的兴衰轨迹。

    4.秭归郡地理特点

    4.1秭归郡的地理区位

    秭归郡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属于三峡地区腹心。地处长江中游,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秭归东临巫山县,西连宜昌市,南接宜都市,北与当阳市相连。整个秭归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属于长江经济带和三峡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长江水运和临近的宜昌市,秭归郡与各地交通便利,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

    4.2秭归郡的自然资源分布

    秭归郡自然资源丰富,大致可分为三类: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林木资源。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煤炭、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其中,秭归盆地已探明煤炭储量达10亿吨,是湖北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此外,还有铁、铜、铅、锌等金属矿产资源。水资源方面,秭归郡依托长江和三峡水系,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力资源储量约为200万千瓦。林木资源也很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是湖北省林业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4.3秭归郡的地形地貌特征

    地形上,秭归郡属于典型的三峡峡谷地貌。境内山峦叠嶂,沟谷纵横,地势起伏极大。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最高峰海拔达2900米。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秭归郡众多的自然奇观,如神女溪、三峡大坝、清江三峡等,吸引了众多游前来观光游览。同时,这种复杂的地形也为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4.4秭归郡的气候环境条件

    秭归郡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具有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的特点。全年平均气温在15-18℃之间,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最低气温在0℃左右。降水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1400毫米之间,雨季集中在5-9月。这种气候特点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自然灾害隐患,如暴雨洪涝、山体滑坡等。

    4.5秭归郡的水文特点

    作为三峡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秭归郡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境内主要河流有长江、清江、神女溪等。其中长江是最主要的水系,流经全境近200公里。清江发源于当地的大娄山,流经全境约100公里,是长江的重要支流。神女溪则是长江的一条著名支流,蜿蜒曲折,风景秀丽。丰富的水资源为当地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也孕育了独特的水域生态环境。

    4.6秭归郡的生态环境状况

    秭归郡生态环境总体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是湖北省重点的生态功能区之一。但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方面。近年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退耕还林、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未来,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将是当地的重要目标。

    5.秭归郡人文概况

    5.1秭归郡的人口分布

    秭归郡位于三峡地区腹心地带,地处长江中游。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郡总人口约为220万,人口密度较高,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380人。从人口分布来看,城镇人口和农村人

第129章 州郡-巴州-建平郡·秭归(见解与大纲)(4/7),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